首页> 岳阳市> 君山区> 专题> 组图列表

批量处理:

洞庭湖畔砍苇人(2020-12-09 10:16:50)

夕阳下的芦苇荡,清风徐徐吹来,金光灿灿,甚是美。
每年初冬时节,当苇花如雪、芦杆金黄之时,望不着边际的芦苇荡便开始热闹起来。很多从湘西、贵州、四川等贫困地区过来的上万名砍苇人,会进入湖区“安营扎寨”。
一拨一拨地像冬季的候鸟一样,来到洞庭湖,辛勤劳动,收集芦苇,将它们切割、捆绑、扎堆,然后运往工厂。当来年春天的阳光洒在空旷的湖州上时,新一茬芦苇已经发芽了,他们才悄然地离去。
他们砍下的芦苇,验收后将全部运往造纸厂,以往每吨近800元。君山区芦苇总场工作人员朱雄武说,今年的价格降了很多,每吨才600元。
造成芦苇市场萎缩的原因有很多,其关键是纸业市场的萎缩。近几年,从国外大量进口废纸和木浆,价格低廉,经济环保,纸业市场空前萧条,大不如前。无纸化办公的大面积普及,也给了造纸业致命的一击。
朱雄武说,两年前,他们也进行过利用机器收割芦苇,但效果还不是特别理想。“一台机器要15万多,我们暂时不愿意花钱买性能不够稳定的机器。它们还需要进一步试验和改进。”
目前,芦苇收割还是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,一人一镰刀向芦苇茎根砍去,人均每天砍1.5亩。从芦苇丛到芦苇棚,从睡觉的帐篷到吃饭的帐篷,就是他们近100天的生活圈地。
他们将芦苇棚搭在君山区芦苇场里。一望无际的芦苇地,在洞庭湖大桥下浩浩荡荡地展开,600余砍苇工在这里“安营扎寨“,寄居在芦苇花絮里。每天天刚亮,芦苇工就带着砍芦刀和水赶往芦苇场。
今年68岁的石和珍是湘西凤凰县拖排村过来的百余砍苇工里的一个,左手残疾的他想多赚一点钱,回老家帮助还没有结婚的小儿子尽快找一个媳妇。也想趁着还能走动,多来看看这美丽的洞庭湖。来自邵阳隆回县的89后沈五龙,目前是两个孩子的父亲,今年他带着老婆和只有一岁多的小女儿来到这里。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沈五龙希望努力赚钱,让两个孩子能多读书,不要像自己连普通话都不会讲。
像石和珍、沈五龙这样的砍苇人,芦苇场有很多。据统计,岳阳共有1万余人收割芦苇,他们人均一年砍芦苇25吨左右。12月7日至9日,本报记者来到这里,走进、记录他们的生活。

植物档案
芦苇
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,生长于池沼、河岸、河溪边多水地区,常形成苇塘。芦苇一身都是宝,芦苇的花絮可以填充做枕头,花序可以做扫帚,芦秆除了造纸还可以编制凉席、窗帘等,芦苇的叶子可以编织各式各样的装饰品,芦苇的嫩芽可以做一道爽口开胃的菜,芦苇的根可以入中药,具有清火除热、消炎健胃之功效。芦苇质地细腻,便于加工,是造纸的良好原料,更是制造宣纸的重要材料。
湖南的岳阳、沅江、益阳、汉寿等地都是芦苇生长的风水宝地,岳阳东洞庭湖的芦苇尤其壮观。据相关统计,湖南现有芦苇面积近100万亩,占全国芦苇面积的13%,年产芦苇80万吨左右,占全国总产量的30%。

2016年12月7日,夜幕降临,来自溆浦县北斗溪镇的蒋中石仍在奋力挥砍芦苇。简单的动作,繁重的劳动,虽然辛苦,但他们每年仍会像候鸟一般聚集到洞庭湖畔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40px

夕阳映射下的岳阳东洞庭湖芦苇荡金光灿灿,甚是美丽。芦苇是洞庭湖湿地重要的物种之一,它能大量吸收水中的氮、磷及有害物质而提高湖水的质量,同时芦苇也是重要造纸原料,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芦苇造纸基地之一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2668px x 3920px

90年出生的石得仙在做早饭和中午的饭。他说;“每天凌晨4点准时起来做饭,每人轮流做一天。“为了节省时间,他们都中午不回来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64px

早上7时许,天空还没有放亮,石和珍和老乡们就带着砍芦刀赶往芦苇场。他们起早贪黑,天没亮就起床,简单洗漱、用餐后,带上中餐,便开始一天的砍苇工作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68px x 2332px

早上7时40分许,已年过半百的石和珍迎着微微晨光开始一天的砍苇工作。他们吃苦耐劳,甘愿挨饿受冻,只愿用汗水给家人带去更好的生活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19px x 2283px

这浩如烟海望不到边的芦苇地,都需要人工一一去砍。体力好的芦苇工一天能砍100余捆,每捆约50-60斤,能挣160元。年纪偏大体力差的一天挣50-60元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2703px x 3938px

沈五龙一岁多的小女儿独自待在一旁,她身后的父母不停歇地砍着芦苇。沈五龙说,他一天可以砍到100捆左右,老婆能砍到60捆左右,按1.6元一捆计算,他和老婆一起可以赚到二万多点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64px

虽然这份工作很累很辛苦,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,但是他觉得值。想想二个月后,可以和家人一起度过一个较为丰足的春节,想想大女儿明年的学费有着落,沈五龙很满足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430px x 2134px

中午,一些来自隆回和溆浦的砍苇人在芦苇棚前吃饭。他们的临时住所就散布在芦苇地里,成捆的芦苇干当支架,再铺上一张塑料膜就成了一个帐篷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2613px x 3784px

两岁半的小奉奉在给来这里才认识的小妹妹喂饭。她们都是随父母而来到这里,来年春天又离开回到老家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62px x 2308px

俗话说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上工之前他们总要磨磨刀。一边磨刀奉仓泽跟记者说道:“每天至少要磨刀两次,这样才砍的快“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64px

午饭后,几名砍苇人相继前往芦苇地。他们大多结伴而来,有的是村民之间结伴而来,有的是夫妻结伴而来,有的甚至一家老小拖儿带女而来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476px x 2201px

芦苇地里,两岁半的小奉奉待在妈妈的身边独自玩耍,她很听话。在这里,有许多的父母都是带着小孩过来砍苇,老家没人带或是没有断奶,而不得不带在身边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64px x 2323px

玩累的小奉奉睡着了。因为离芦苇棚太远,只能以芦苇当床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62px x 2344px

砍过后的芦苇地,都是尖锐的芦苇桩,一不小心就会把鞋子和脚掌扎破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64px

来自贵州铜仁的龙金凤正快步给她的老乡们去送午饭,她身旁是一望无际已砍的芦苇地。4年前,她专门从老家过来给家乡的砍苇人做饭,没人每天给她三块钱作为工费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400px x 2086px

他们都是来自贵州铜仁,由老乡互相之间的介绍而来到洞庭湖砍芦苇。为了节省时间和开支,他们中午不回芦苇棚吃饭,萝卜白菜是他们相对丰盛的美味佳肴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86px x 2356px

68岁的石和珍今年已是第七个年头来洞庭湖砍芦苇,他左手没有手掌。他说,出生7个月大的时候,因不小心伸进火坑,从而左手的手指和手掌被烧掉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64px

中午,石和珍和石得仙在芦苇地吃早上带过来的饭。虽然手不是很方便,但石和珍凭借娴熟的刀功,一整天下来也可以砍到60几块钱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95px x 2361px

2016年12月8日,晨雾还未散去,一名砍苇人从一颗芦苇旁走过。他们大部分人通常需要走半小时以上的路程才能达到芦苇地,到了目的地一般也就天亮了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492px x 2222px

下午5时,易金锡(左一)与带班工人一起为砍完的芦苇地进行测量计账。他说:“君山区这约5万亩芦苇场由他和另外两位工友,进行专门的测量计账。“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20px x 2254px

测量计账后的芦苇,然后由车辆运输到江边,再装船运往至岳阳纸厂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69px x 2364px

傍晚,几名砍苇人走在回芦苇棚的路上。从芦苇丛到芦苇棚,从芦苇棚到芦苇丛,繁重、单调、简陋而又枯燥的生活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96px x 2386px

沈五龙和老乡们在一起对账,看测量记账的人记的数据和他们自己记的数据是否一致。对完账后,沈五龙笑着说道:“没有错,都对上了。“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64px

冬日的晚风从湖面上吹来,带着浓浓的寒意。几名砍苇人在芦苇棚外一起唠家常、聊天。有些地方因太偏远,电线牵不到芦苇棚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64px

劳作了一天后,四个人挤在三床被子里,能睡下就好。这样的环境下,石和珍(左一)和老乡们却总是乐呵呵的。他说,在外干活,不在乎条件,但一定要有奔头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640px x 2464px

夜幕降临,61岁王平带着头灯仍在砍芦苇,有时她会砍到晚上十点多,第二天天没亮又起来继续砍。“还是来这里砍芦苇好,在家里总是忍不住要打牌,输了钱又心痛,到这里大家都在努力做事。“王平一边砍着芦苇一边笑着说道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416px x 2118px

芦苇杆太硬,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机器代替人工。所以收芦苇没有诀窍,只能是靠人弯着腰,用镰刀一刀刀的砍。据了解,一台芦苇收割机,平均每天能收割芦苇800亩,而一个砍苇工平均每天只能收割1.5亩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2400px x 3436px

“芦苇深花里,渔歌一曲长。“砍芦苇这样艰苦、回报低廉的劳动,并非一般人能承受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68px x 2368px

晚上7时40分许,砍苇工们在一起帮忙做饭,他们用的水就在旁边水沟就地取。为了节省费用,他们吃住在窝棚里。这里没有丰盛的午餐,没有电视,没有节假日。

编号: pbu865252_02

尺寸: L

大小: 1580px x 2380px